政讯通中心

欢迎访问食药监资讯网!
当前所在:首页 > 食药监资讯 > 肝郁气滞,试试佛手食疗

肝郁气滞,试试佛手食疗

发布时间:2025-11-11 19:49:45作者:佚名 来源: 广东省中医药局

  佛手又称佛手柑、五指柑,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,是一种常用的药食同源中药。

  《本草纲目》记载佛手:“煮酒饮,治痰气咳嗽;煎汤,治心下气痛”。

  

  佛手的产地

  

  佛手原产自印度,后在中国广东、四川、浙江等地广泛栽培。

  佛手在中国长江以南各地均有栽种。我国目前主要栽植地为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浙江、福建,产自广东与广西的佛手称为“广佛手”,产自四川的佛手称为“川佛手”,产自浙江、福建的佛手分别称为“金佛手”、“闽佛手”。

  

  佛手的采收

  

  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变黄时采收,纵切成薄片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
  

  

  佛手的特征

  

  佛手为芸香科植物,与柑橘类同一个科别,有着浓郁的香气。新鲜佛手个外皮黄绿色,长相独特,其果实顶部呈现分裂、握拳、张开形态,状似观音之手,故得“佛手”之名。

  佛手饮片需润透,切丝,为类椭圆形、卵圆形的薄片或不规则的丝条。常有3-5个手指状的裂瓣。外皮黄绿色或橙黄色,有皱纹和油点。果肉浅黄白色或浅黄色,散有凹凸不平的线状或点状维管束。质硬而脆,受潮后柔韧。气香,味微甜后苦。

  

  佛手的药用

  

  佛手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材,具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。入药以片大、绿皮白肉、香气浓厚者为佳。

  【性味】佛手味辛、苦、酸,性温。

  【归经】归肝、脾、胃、肺经。

  【功效】疏肝理气、和胃止痛、燥湿化痰。

  【主治】临床常用于肝胃气滞,胸胁胀痛,胃脘痞满,食少呕吐,咳嗽痰多等症。

  【配伍】可与枳壳、生姜配伍治食欲不振;与延胡索配伍治肝胃气滞;与姜半夏配伍治湿痰咳嗽。

  对于肝郁气滞且有痰的患者,使用佛手可起到显著疗效。

  

  佛手的其他用途

  

  目前主要的佛手食品有佛手凉果、佛手饮料等。

  佛手凉果是用佛手新鲜果实制作而成的药膳类凉果,为潮汕地区的特色产品,又名老香黄,与老药桔、黄皮豉并称为“潮州三宝”,可以化积祛风、开胃理气、化痰生津。

  用佛手提取的精油也广受化妆品行业的欢迎。佛手精油是从新鲜佛手柑中提取而得,其气味略带花香,清新淡雅。

  佛手日常还可做观赏植物,其叶鲜绿,散发着淡淡的清香;其花纯白、簇放,香气扑鼻;其果色泽亮丽,成熟后呈金黄色,气味清香,即使放到干枯,香味尚存。鲜品、干品的香味略有不同,但清新怡人,正如《浮生六记》中,芸娘对沈三白说:佛手乃香中君子,只在有意无意间。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,摆果闻香的风气兴盛。佛手,清新果香,可用于消除异味、净化室内空气,非常适合当家居摆设。

  

  易混淆品种

  

  常有人将佛手与佛手瓜混淆或认为二者有亲缘关系。

  市面上的佛手瓜为葫芦科植物,与葫芦瓜等常用瓜类为同一个科别,虽外形似拳状,却不会长成分开的手指状,也未见芸香科柑橘类植物特有香气。

  广东人常用佛手瓜来煲汤,有健脾开胃之功效。

  

  食疗药膳

  

  佛手雪梨蜜茶

  材料:佛手15g,雪梨1个,蜂蜜适量。

  做法:雪梨去心,切块,加入佛手后倒入1L水大火煮开,小火再煮20分钟,关火放凉,加蜂蜜。

  服法:频频饮之。

  功效:疏肝理气,和胃,化痰。

  适宜人群:适用于肝胃气滞,食少呕吐,咳嗽痰多者。

  佛手陈皮粥

  做法:将佛手10克、陈皮1瓣与粳米50克同煮成粥。

  功效:具有健脾益胃、理气化痰的作用。

  适宜人群:适用于脾胃虚弱、腹胀嗳气等人群。

  佛手玫瑰花饮

  做法:将佛手干10克、玫瑰5朵、枸杞一小把一同泡水饮用。

  功效:具有疏肝解郁、活血止痛的功效。

  适宜人群:适用于压力性胃痛、经前乳房胀痛的女性人群。

  

  小贴士

  

  1、阴虚火旺者慎服。

  2、孕妇不宜使用。

  3、置阴凉干燥处,防霉,防蛀。■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szyyj.gd.gov.cn/zyyfw/ysbj/content/post_4796310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食药监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宝珍品中医医学研究院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食药监资讯网 syjzix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3387021 010-56153985
监督电话:17610609455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邮箱:jiankangfzdyzx@163.com    客服QQ:2894426415 通联QQ:491393325